在河源、潮州,“深圳标准”新能源超充站,让当地居民体验到“一杯咖啡,满电出发”的便利;在汕尾,一个个重大产业项目在深圳与汕尾共建产业合作园区落户,企业赶生产忙出货,生机勃勃;在汕头南澳,深业农科打造的南澳四季田园,把昔日的荒芜地“变身”为农旅新景区,吸引众多游客前来……
这些场景,正是深圳推动“百千万工程”走深走实的一个个生动案例。
记者注意到,深圳扎实推进与汕头、河源、汕尾、潮州4市对口帮扶协作和与惠州3县对口产业协作,加快推动与周边城市协同融合发展,更好发挥深圳辐射带动作用。2023年以来,我市先后选派2轮共计790名干部常驻当地市县镇村,安排帮扶资金超100亿元,把深圳高新科技、优势产业、技术人才、经验标准等带到当地去,实现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转变,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,激发内生动力,新兴业态蓬勃发展,助力对口地区高质量发展,老百姓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提升。
合作共赢 “深圳所能”对接“对口地区所需”
“又快又方便,‘深圳超充’确实不一般。”近日,在河源首座“深圳标准”新能源超充站,当地居民张先生感受到极速充电带来的快捷。他说,自己上个洗手间的功夫,已经充了大概可以行驶300公里的电量。
这座超充站完全按照“深圳超充”的建设标准,全套设备均采用华为目前最先进的液冷大功率超充技术,与普通快充相比,能够节约60%的充电时间。
不仅在河源,“一杯咖啡的时间,续航里程增加300公里”这样的极速充电场景,已经相继落地多个深圳对口地区,“深圳超充”技术填平当地新能源基建“洼地”。
记者注意到,深圳创新帮扶协作工作机制,按照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原则,推动深圳理念、深圳模式及深圳标准、深圳技术率先落地对口帮扶协作地区,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能升级贡献深圳方案。
事实上,深圳不断强化辐射带动作用,以“深圳所能”对接“对口地区所需”,充分发挥帮扶协作机制“搭平台、建桥梁”作用,组织深圳企业、商协会、金融机构、社会组织等到对口帮扶协作地区开展各类对接活动,形成双向互促的合作成果,为对口帮扶地发展增加内生动力,也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。
今年4月28日,深圳“‘携手共赢’产业对接会——走进对口地区系列活动”首场在汕尾举行,来自人工智能、设施农业、数字农业、生物育种等领域的15家深圳企业,与汕尾的20多家行业协会、龙头企业等面对面交流互动,部分企业达成合作意向。
利用深圳优势,增强对口地区活力。前不久,深圳各级人大代表分别到潮州、河源、汕头、汕尾深入一线实地调研,促成多项合作,23个项目现场签约,涉及生产基地建设、高科技产业合作、农产品购销等,以“深圳优势+地方特色”的合作模式,加快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。
优势互补 形成跨区域产业协作“深圳模式”
“面对华南地区广阔的市场机遇,公司经过深入调研,决定在潮州设立南方生产基地。”捷创睿医疗科技(潮州)有限公司是首批进驻深潮产业合作园区的企业之一,该公司总经理韩书山说,公司此前已在深圳坪山设立技术研发中心,目前形成了“深圳研发中心+潮州生产基地”的发展格局。
作为深圳潮州共建的市级产业转移合作园区,深潮产业合作园区依托深潮两地的产业基础、资源禀赋等优势,遵循“强链、延链、补链”原则,围绕潮州“3+3+2”现代化产业体系规划与深圳“20+8”产业集群发展需求,引进新材料、装备制造、医疗器械等产业链优质企业,发挥两地优势互补,打造深潮产业协同发展新高地。
发挥产业、科技、资金等优势,深圳把工作重心放在帮助对口地区实现更高质量、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上,共同规划建设4个市级产业合作园区、23个县级特色产业园区,将对口帮扶协作资金75%用于支持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基础设施、招商引资、营商环境等方面建设。
目前,深圳已引导900余家企业到对口地区设立企业、投资兴业,落地200余个百万元以上产业项目,形成“总部+基地”“研发+生产”“委托+代工”“生产+服务”等跨区域协作模式。
数据显示,2024年,4个市级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58.44亿元、增加值86.54亿元,23个县级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646.80亿元、增加值329.65亿元。深圳-河源、深圳-汕尾2个市级结对关系及南山区-濠江区等8个县级结对关系,获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考核“优秀”等次。
新举措频频,新成果累累。深圳与对口地区开展联合招商活动,围绕产业资源供需对接,拓展招商渠道、出台园区政策、开展“基金招商”,2024年累计举办各类招商引资对接活动100余场,新引进超亿元项目26个;联合对口地区创设总规模25亿元的园区产业基金,联动深圳创投机构,通过“以投促引”吸引产业链链主企业落地。
打造“类深圳”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。深圳建立市、县两级营商环境对口帮扶协作长效机制,提升园区运营效率和服务品质;组织对口地区营商环境全覆盖培训,学习借鉴深圳营商环境改革经验做法,建设跨城通办服务专区和异地收件平台,实现与对口地区近1500项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办理。
勇挑重任 以“深圳速度”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
走进粤北山区的河源龙川新城建设现场,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,施工车辆往来穿梭,一派繁忙景象。
今年3月,2025年度龙川新城首季建设项目集中动工,总投资22.4亿元的起步区16个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,涵盖公共服务设施、市政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,标志着这座规划面积约58.2平方公里的新城建设驶入“快车道”。
龙川新城火热建设的背后,是高起点、高标准的规划引领。焕发“秦汉岭南第一古镇”新活力、“干出一个像样新城”是省委、省政府赋予龙川新时代的使命任务。一年多来,深圳充分发挥横向对口帮扶作用,加大资金等要素资源支持力度,主动援助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,高标准牵头编制河源龙川新城规划,出资30亿元成立两地合资的平台公司负责建设运营,推动龙川新城规划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,为全力打造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样板开好局、起好步。
在全省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中,深圳始终以“深圳速度”高品质高标准打造帮扶协作示范工程,展现特区担当和作为。
前不久,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负责建设的梅州市梅县、平远深圳小镇安居工程获评为广东省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之一。作为深圳4.77亿元援建的2024年梅州市“6·16”特大暴雨灾后重建安居工程,该项目仅用142天便实现竣工交付,不仅圆了受灾群众的“安居梦”,也成为深圳以“百千万工程”提升县域综合实力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跃上新台阶的生动注脚。
“非常感谢深圳的帮助和支援,让我们一家这么快就住进了宽敞明亮、配套齐全的新房。”已经搬进新家近半年的当地群众王芹香满脸喜悦。
事实上,该安居项目不单为安置群众打造出了安全舒适的住房,也通过先进的建设理念,有效提升了当地城镇建设水平与公共服务能力,同时项目建设还注重产业导入与基础设施配套协同推进,成为“百千万工程”在区域协调发展、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实践。(记者 吴亚男)

关注精彩内容